三亚旅游民舍攻略,三亚旅游民宿攻略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三亚旅游民舍攻略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三亚旅游民舍攻略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国还有多少座保护完好的皇陵?
咱先圈定一个坐标吧,就拿京津冀附近的皇陵说,毕竟明清的帝都是北京。
先说结果,外观保存比较好的皇陵(包括已经被盗的)有三个建筑群。下面咱们单独的说说这些建筑群都归属在哪里,分别在其中有那些皇帝。
第一个保存还不错的皇陵区,自然是位于北京昌平区十三陵的大明皇帝,自打朱棣从北京打到南京,把侄子朱允炆从皇位上轰下去自己做了永乐大帝后,他在南京没干多少年就迁都会北京了,自然他的皇陵也不能和老爹朱元璋一样建在南京了,朱棣在北京皇城以北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十三陵,里面入驻了除景泰皇帝外朱棣之后所有的皇帝,目前是定陵被官方发掘了,其他的地宫都完好,但是地上建筑物有一些皇陵保存的就不太好了,目前文保部门正在有序的修缮之中。
第二个是大清朝的清东陵,位于河北唐山马兰峪,这个皇帝是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,风水上佳,就是地质条件不太好,在这里的地宫经常发生渗水现象,在这个皇陵中入驻了顺治皇帝,康熙皇帝,乾隆皇帝,咸丰皇帝,同治皇帝。他们的地宫除了顺治以外,全都被盗掘了,乾隆的地宫可以下去参观。
第三个是大清朝的清西陵,位于河北易县西的永宁山,这片皇陵是雍正皇帝选定的,原因就是他觉得地质条件不太好,而他是个完美主义者,所以在这里兴建了清西陵,在这个皇陵里入住的有雍正皇帝,嘉庆皇帝,道光皇帝和光绪皇帝。其中除了光绪皇帝的地宫被盗,其他的地宫都保存完好。
国内有哪些皇陵保存完好?
明朝以前的皇陵,其地表建筑大多因战乱、历史变迁等原因而不存。“保存完好”,基本上指皇陵的核心部分-地宫,未经盗掘或考古发掘。那么按照这个标准,我们简要罗列一下自秦以来的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,原则有二:
1.史书记载已被盗掘的排除;
2.年代久远,地表建筑荡然无存,陵墓精确位置不可考的排除。
【秦朝】秦始皇陵,西安•临潼【公认未被盗】
【西汉】汉文帝霸陵,西安•东郊【史书记载因薄葬未被盗,我分析的原因是霸陵是西汉唯一“因山为陵”的陵墓,盗掘难度大而幸存】
【隋朝】隋文帝泰陵,咸阳•城西【存在疑问,史书上没有公然记录泰陵被盗的证据,算是一个吧】
【唐朝】唐高宗乾陵,咸阳•乾县【公认未被盗】。个人判断,唐睿宗李旦的桥陵也未被盗【理由是墓道经考古发现完整,山体未见盗洞】
【明朝】除明神宗万历定陵被考古发掘外,其余陵墓均完好。
【清朝】清朝陵墓群有三处:即沈阳北陵、东陵、西陵。【北陵】保存完好;【东陵】顺治孝陵保存完好,其余皆被盗;【西陵】雍正泰陵、嘉庆昌陵、道光慕陵均保存完好。
答毕,供参考(声明:配图均来自百度)
三百年前的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?明清小冰期是什么?
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末期,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的自然现象。小冰河时期共有两次高峰期,一次是十七世纪时期,一次是十九世纪时期,小冰河时期的特殊气候环境导致了农作物大幅度减产,引发了饥荒和瘟疫等自然灾害,成为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。根据一些地方志的记载,小冰河时期不仅北方地区严寒无比,就连常年不下雪的南方地区,也出现了冰冻三尺,白雪皑皑的景象。
在工业革命之前,自然灾害往往是导致王朝衰败的主要原因,自然灾害会导致游牧民族迁移,引发游牧民族入侵的危机,自然灾害还会导致农民颗粒无收,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。因为古人对抗灾难的能力和意识不足,在小冰河时期来临的时候,古人只能默默地等待自然灾害的出现,却没有能力改变不利的处境。我们来看一下小冰河时期发生的主要问题,就会发现自然灾害对王朝的影响,要远大于其他的客观因素。
小冰河时期出现的时候,刚好是明朝开始出现衰败的时候。从公元十五世纪小冰河时期出现开始,一直到了十七世纪中期明朝灭亡,明朝的百姓们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,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和逃亡,也引发了一次次的大规模农民起义。当然小冰河时期并不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,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,还是因为明朝晚期的政治黑暗,连续出现了多名昏君。
一些人将小冰河时期归结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,主要是因为明朝的崇祯皇帝比较的能干,却因为明朝境内接连出现饥荒,导致了明朝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,最终导致了明朝灭亡。其实我们看明朝的历史就会发现,在崇祯皇帝继位之前,明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“奇葩”,除了两个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外,明朝还有木匠皇帝等一大批昏君,在这些人的统治之下,明朝早就到了崩溃的边缘,即使崇祯皇帝再努力,也无法改变明朝灭亡的结局。
清朝建立初期,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并不明显,清朝晚期的时候,全国人口从明朝初期的几千万人,一直增涨到了4亿人左右。人口增长说明了农业收成比较稳定,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,就无法养活足够的人口。这也说明了小冰河时期,并不是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,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明王朝***。
我是萨沙,我来回答。
萨沙第8643条回答。
明朝末期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小冰河时期,出现了反常的极寒时期。
中国古代历史记载,用过4次小冰河时期。
第一是商朝末年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。
当时农业种植技术非常落后,一亩产量往往只有几十斤小米。
人民并没有什么存粮,因天气变冷导致农作物大量死亡,立即出现可怕的饥荒。
一,明清小冰期是什么?
大约从15世纪初开始,到20世纪初,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,通称为“小冰期”。因时间上,在中国正处于明丶清两个朝代,也称为“明清小冰期。
二,300年前有多冷?
你问的是300年前有多冷?你要先了解,小冰期自15世纪初到20世纪初长达500余年,其中有两个最冷的高峰期,第一个高峰期是15世纪中叶,第二个高峰期是19世纪中叶。显然你问的是"小冰期”第一个高峰期有多冷。
据史料记载:
1506年,属于热带地区的万州,也就是今天海南的万宁降下雨雪。 1654年,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,而且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,要壮士凿冰,每天才能前行3-4公里,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,可见顺治年间,江南天气的寒冷。另外,当时,也出现了长江结冰的记载。
1606年,海南琼山冬大寒,六畜冻死。
这里值得一提的是,我国的南方当时都这么冷,中国的北方就更不用说了,用滴水成冰形容也不过分。
三百多年前,甚至更久以前,也就是我国的明清时期。当时,中国正经历小冰期,整个世界笼罩在寒冷之下,了无生机。
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,一句话概括就是,冬季十分寒冷,夏季异常干旱,而且洪涝灾害多发。
冬季有多冷呢?
景泰五年,户部奏报,长江小冻死了很多人,仅常熟县就冻死了一千多人;成化十三年冬,运河结厚冰,江南交通中断;万历六年,长三角附近的很多湖面都结冰了……
明末清初的谈迁写了一本书叫《北游录》。书中记载,顺治十年,北运河从11月18日封冻,到次年的3月7日,运河开冻,冰冻时间长达110天,这在华北历史上都是极少见的。同时,南方也好不到哪去。11月份,南运河吴江段已经冰冻,厚度三尺多,并且一直延续到嘉兴。船只前行,只有靠壮士凿开冰面。
有关夏季干旱的记载就比较多了。《明史》《明会典》《明实录》等文献都有记载。我们摘录两段,大家可以感受下:
“万历十一年八月庚戌朔,河东盐臣言,解池旱涸,盐花不生。十三年四月戊午,因久旱,步祷郊坛。京师自去秋至此不雨,河井并涸。……”
“崇祯元年夏,畿辅旱,赤地千里。”
类似的描述不胜枚举。从学者研究统计来看,当时持续性干旱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,当然长江以南的长沙和九江两地也多发干旱。
对于北方而言,寒冷和干旱并不是一件好事。
所谓冰期,是指在地质史上曾出现过的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时期。广义上的冰期指的就是大冰期,其特点是地球上气候寒冷,极地冰盖广泛增厚。
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被称为冰期,较温暖的时期被称为间冰期。地球在数十亿年间,已出现过前寒武纪晚期、石炭纪-二叠纪和第四纪三次大冰期。
而小冰期是指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冰川中等规模复活的寒冷时期。当今学界对小冰期定义是,中世纪暖期和二十世纪暖期间的大约持续六百年的寒冷期。
这次全球范围的小冰期,在中国被称为“明清小冰期”,时间约从1550年至1851年,也就是明嘉靖年间至清道光年间,这三百年间中国出现了极寒天气。
在“明清小冰期”期间,中国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,不仅北方寒冷加剧、降雪增多,就连一向温暖的南方,也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雪,河流也罕见结冰。
众所周知,秦岭-淮河一线是我国的零度等温线,这条线以南地区的河流在冬季通常不会结冰,但在明清小冰期,长江曾结冰一个月,洞庭湖冰厚达一尺。
据史料记载,大明景泰四年(1453年)农历十一月,山东的大雪厚度有数尺,出现了大范围的人畜冻死现象,树木都被压断,野外的飞禽走兽大量死亡。
据广东通志记载,明正德四年(1506年),广东琼州府万州地区(今海南万宁县)普降雨雪。万宁位于热带地区,竟然冬季降雨雪,可见气候之寒冷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亚旅游民舍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三亚旅游民舍攻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rlfmc.com/post/17508.html发布于 04-06